通讯员(张秋蕊、王云霞、周菩慧、龙梦凤、肖雷)为推动法学“双一流”学科高校学生自办刊物的高质量发展,激发学生办刊的内生动力,2025年10月19日,由《人大法律评论》《北大法律评论》《清华法律评论》《中南法律评论》与《南湖法学》编辑部主办,《中南法律评论》和《南湖法学》编辑部承办的对话会在法科大楼309会议室顺利召开。本次会议由《中南法律评论》主编王云霞和《南湖法学》主编刘昱东主持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侯猛、副院长袁中华,《法商研究》编辑部主任何艳老师,《人大法律评论》指导老师、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黄尹旭,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副教授刘鑫,法学院副教授郭航、代伟出席,六家学生自办刊物的主编与编辑代表汇聚一堂,围绕“学生刊物自主发展与良性对话”的主题展开讨论。
侯猛院长在致辞中深刻阐述了本次交流活动的核心要旨,并为学生刊物的未来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。他指出,法学学生刊物齐聚一堂,意义非凡,期待通过此次深度的对话,凝聚多方智慧,共同探索学生刊物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发展路径。他强调,各刊物要在坚守学术自主性与办刊独立性的基础上,强化常态化交流协作机制,以“抱团发展、特色办刊”为核心理念,构建优势互补、资源共享的良性生态格局,共同推动法学学生刊物共同体的高质量建设。
各刊物代表围绕本次对话会“自主发展”和“良性对话”的两大主题,就办刊理念、编审制度、团队建设与学术定位等展开深入交流。
《人大法律评论》主编谭耀淇首先回顾了《人大法律评论》创刊25年来的历程与积淀。他指出,应从建设性、问题性、层次性、对话性四个维度构建刊物的独特的学术品格,同时分享了刊物在整合不同学科专题、举办青年学者工作坊方面的新探索。
《北大法律评论》主编徐彬喆重点阐述了学生刊物坚持学生自主性的两大关键,即人才选任与办事制度。对于前者,编辑部要从学术水平、学术品格、沟通与交流能力三个标准选拔编辑人才。对于后者,他介绍了《北大法律评论》编辑部采取集体表决与三审制度的实践,同时通过定期举办学术沙龙、年会与专题研讨会来构建活跃的学术交流场域。
《清华法律评论》编辑袁方分享了刊物复刊的艰辛与思考。他指出,编辑部组成了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的编辑团队,充分信任其学术审稿能力,并通过设置执行编辑来保障责任编辑的审稿专注度。他强调,编辑的学术品味与责任心是选稿质量的重要保障,《清华法律评论》编辑部通过落实三审制、推动审稿流程公开透明等方式,避免刊物风格单一化,致力于打造作者友好型刊物。
《中南法律评论》主编王云霞系统介绍了编辑团队建设与刊物发展路径,编辑部正在着力构建从本科到硕博的编辑培养团队,实现编辑部核心力量的稳定传承与刊物工作的长期接续。她强调,编辑部目前正在不断找寻刊物的独特定位,未来将注重彰显财经政法特色,推动跨学科的大交叉与部门法内部的小交叉,并通过举办高规格学术会议以不断提升影响力。
《南湖法学》主编刘昱东回顾了本刊创刊以来的发展历程。除出版纸质刊物外,《南湖法学》编辑部还通过举办论文比赛、读书会等活动扩大学术影响。他指出了本科生办刊的挑战在于编辑团队流动性大,导致工作交接急促、整体力量难以有效传承。为此,编辑部当前正着力进行制度化建设,组织撰写《法学院学习指南》与《学生编辑审稿指南》,以期实现更稳定的代际传承。
在圆桌交流环节中,与会嘉宾围绕学生办刊实践中的优质稿源拓展、外审资源整合、编辑素养提升、组织团队传承及跨刊物合作机制等展开了深度研讨。学生自办刊物需要通过编辑经历督促提升学术素养,要鼓励学生从事创造性的编辑工作,培养编辑与作者的对话能力,从而真正发挥学生刊物在学术人才培养中的摇篮作用。
本次对话会各方围绕“学生刊物的自主发展与良性对话”进行了深度交流,有效凝聚了法学学生刊物共同体的发展共识,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合作,共同推进法学学生刊物的专业化、规范化和品牌化发展。
审核人:袁中华